古代大医学家的故事

  • Home
  • 古代大医学家的故事
一个善举 换来的是千金难买的医学宝典

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现在很多人,特别是一些中国人,把这句话当成了儿戏,根本就不相信。但是无论你信还是不信,自古以来,它就是给人类定下的一条万古不变的铁律!

这条铁律将如影随形般的永远伴随着每一个人。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个孙思邈的善举得善报的故事。

云游四方,济世救人

慈悲善念 药王救小龙

一,药王救小龙

大家都知道,在1千4百多年前的我国唐朝,出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医学家孙思邈。他不但医术高明,他的医德与慈悲善念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在唐朝贞观年间,孙思邈的名声已是家喻户晓。这样一位大医学家,放到现在,那很可能就是子孙满堂,开始尽情的享受人间的快乐了!然而孙思邈却不是这样,他不图名,不图利,不图享受,把心思都用在了济世救人上面。日复一日不辞辛苦,到处游走,用他修出的慈悲善念走街串巷给他人治病。正因为它有如此高的人生境界,他才能得到超越常人的医技。

有一次,孙思邈行医走到了现在的陕西泾阳境内某地时,发现有一位农夫正在和一条小青蛇打斗,那条小青蛇已被农夫打得遍体鳞伤,再打下去这条小青蛇的生命就难保了。

孙思邈看到这条小蛇就立即看出了那不是一般的小蛇,看到这条小蛇被打的惨状,不由得慈悲心大发。于是劝阻农夫不要再打了,这位农夫正打得兴起,哪里肯听。无奈之下孙思邈脱下了自己身上仅有一件值钱的外衣,给了农夫。这位农夫见钱眼开,拿着这件衣服就走了。

朋友们可能会好奇,一个走江湖的郎中会有什么值钱的衣服?能让这位打斗正酣的农夫马上就住手,并且拿着衣服就走了?是的,孙思邈是一位修道之人,早已把名利钱财看淡了,说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值钱,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的人,还真不敢相信。

有朋友可能会想,如果他的衣服真的很值钱,那这件衣服一定会有来历。是的,我也是这样想。那咱们就看一段下面的故事也许就会明白了。

我们都知道,孙思邈曾经用“悬丝诊脉”和一根银针治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结发妻子,长孙皇后的难产病症,并顺利地生下了皇子。这件事情当时一下就轰动了整个京城,使得孙思邈的大名家喻户晓,人人敬重、人人感恩。为什么?因为过去的社会那就是“王者治国”的帝王社会,那么大家想一想,孙思邈所做的这件事情功劳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当时唐太宗就御赐孙思邈 “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如果是这样,那孙思邈身上所穿的衣服的份量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言归正传,当那位农夫拿着衣服走后。孙思邈就赶紧取出药膏给这条小青蛇抹上,治疗完后,又把这条小青蛇放入丛林之中。

气度不凡的龙王府

庄园景色明媚 门庭气派的龙王府

二,善报随行而来

过了一个多月后的一天,突然来了一位穿白衣的少年,带着许多随从和马匹,来拜见孙思邈,说他父母想见孙思邈。孙思邈一看那青年就知道他是谁,因为孙思邈是医生,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所以孙思邈就以为这位青年来见他必然是为了给他家人治病,那当然是有求必应了!于是就骑上了他准备好的马,和他并驾齐行。那马如飞,一会儿到了一处庄园。只见这座庄园景色明媚,门庭气派,望去俨然是王侯府第。

就在此时庄园主人高高兴兴地上来迎接,嘴里还在不停的道着谢。就在此时孙思邈抬头一瞅这位庄主,一下都明白了。也许朋友可能会问:孙思邈到底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这位庄主是由泾河的龙王所变化的。这座庄园就是泾阳龙王府,那当然也是龙王所演变的啦!

孙思邈为什么能看到?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孙思邈是一位修道之人,身上就带有我们所说的特异功能,所以能看到这些那在正常不过了。其实不光是孙思邈,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大医学家都具备着这样的本事。举个例子来说,三国时期的曹操在犯病时,曾找华佗给他治病,当时华佗就告诉曹操,说他脑子里有瘤子,最后曹操真的死在了脑瘤上。华佗为什么知道?他看到了嘛,这就是人的特异功能。

这个特异功能它是中华国粹的精华部分。可是这个国粹在当今的中国却是受到批判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不符合中共宣扬的无神论和进化论的要求,就是再好的东西中共也要把它废除!

当泾河龙王知道孙思邈看出了他的真面目时,龙王就非常的高兴,拉着孙思邈到他的泾阳水府去游玩,叙述了对孙思邈救儿子的感恩之情。三天后,龙王为了报答孙思邈救儿子的恩德,就把最美丽的轻绡和珍贵的珠子、黄金送给他,可是孙思邈却坚决辞谢不肯接受。龙王当然知道孙思邈想要的是什么?而这些金银财宝只是对孙思邈的一种考验而已。当孙思邈拒绝后,龙王就命儿子取来了秘藏在龙宫的药方三十篇交给孙思邈。

宝典当然只配

宝典当配高德之士

三,宝典配高德之人

人们常说:自古佳丽配英雄。那么这些人世间的医学宝典当然只配像孙思邈这样的高德之士所拥有。

当孙思邈得到这些医学宝典后,结合他的毕生所学就编译出了《千金方》三十卷,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遗产,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十二月 5, 2021 / by / in
唐太宗为什么会敬重一位江湖郎中孙思邈呢?

中华大地,五千文明,辉煌灿烂,神迹频现。今天我给大家讲两个神传文化中的神奇故事,从故事中让朋友们能够领略到中华神传文化的博大精深。

超然的修道之人

超然洒脱的修道之人

一,神奇的相貌

大家知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佛家是讲缘分的,夫妻有夫妻之缘;亲朋好友有亲朋好友之缘;君臣也有君臣之缘。而孙思邈与李世民的相遇也许就是他们的缘分所致吧!

在隋文帝辅政时,曾召孙思邈做国子博士(属正五品官员),然而孙思邈却以修道为由,拒绝了做官。

过后他却跟身边亲近的人说:“再过五十年,会有一圣人出世,那时,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五十年后,果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即帝位后就召孙思邈入京城。当唐太宗第一眼看到年过七旬,已是古稀之年的孙思邈时,的确让他感到惊讶!只见孙思邈容貌宛若青年,步履轻盈、神采奕奕。便感叹道:“看见你,我就明白了,有道之士实在应当受到敬重,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真是有的,不是虚言啊!”唐太宗再三要授他爵位,他坚辞不受。

说到七十多岁的年龄,现在人们可能不会感到惊奇,觉得很平常。可是在我国古代是不一样的,因为那时人的平均寿命也就是五、六十岁左右,所以古人把七十岁称作是古稀。按现在来说,如果有一位九十岁左右的老者,长的是鹤发童颜、身轻如燕,那人们一定会感到神奇,不可思议,因为用现代科学是无法解释的。

 

中医的一绝 诊脉

中医的一绝——诊脉

二,悬丝诊脉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结发妻子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卧床不起。虽然经过不少太医们的医治、调理,但病情一直没能好转。皇上急,大臣们更是坐立不安。道士出生的大臣徐茂功便将孙思邈推荐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当时便毫不犹豫的急速派遣使臣,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我们都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由于受“男女授受不亲”这些礼节的束缚,医生给宫内女眷们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来判断病情,诊治处方。孙思邈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然后,他取出一根红线,叫采女把线的一头系在皇后右手腕上,另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引线诊脉”了。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吩咐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孙思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的啼哭之声,皇后和皇子都得救了,这天大的喜讯一下就传遍了整个京城。那时孙思邈的名声就可想而知了,真的是家喻户晓。所以后人把他称作“神医”,是当之无愧!

针灸

神奇的针灸治病

如此神奇的医技,别说一般的人,就是现代那些所谓的名医,都会觉得玄之又玄,他们连想都不敢去想更别说去做了!

当唐太宗得到这个喜讯后,那喜悦心情就不用说了。这样一个神奇而难得的人才,唐太宗当然是想要把他留下,为他执掌太医院,为朝廷效力。可是孙思邈不愿在朝为官,因为他的师父没有给他这个使命,他的志向就是漂泊四方,为百姓舍药治病,济世救人。于是他就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绝了唐太宗赐给的官位。唐太宗也不好强求挽留,就御赐“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但孙思邈又拒绝了唐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

云游四方,济世救人

云游四方,济世救人是修道之人本分

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的医技、医德,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颂词一首。今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古碑上这样写道:

赐真人孙思邈颂

“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作为一国之君的李世民来说,臣民为他所做的一切,那可以说都是理所应当的。可是为什么他偏偏会对一位江湖郎中如此敬重呢?这也许是一些朋友所不解的问题。其实让我看来,唐太宗敬重的不是孙思邈这个人,而是敬重孙思邈所展现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敬重的是孙思邈的医德和高尚的人品。

十二月 1, 2021 / by / in
“再过五十年 会有一圣人出世”这句话出自于何人之口?

当我们看到这个标题后的第一念头,一定会想,这肯定是一位预言家所言。猜对了,但他不仅仅是预言家,还是我国隋末唐初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医学家。宋朝追封他为“妙应真人”,道教尊他为“天医妙应广援善济真君”,他就是被后人奉之为“医神”和“药王”的一代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在隋朝时期,由于他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技以及他救死扶伤的神迹,被当时的社会广为流传,名气也越来越大。像这样的人才朝廷当然是求知若渴了。据史料记载,在隋文帝辅政时,就召他做国子博士(属正五品官员),然而孙思邈却以要去陕西终南山修道为由,拒绝了做官。

孙思邈说道:再过五十年,会有一圣人出世,那时,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过后他跟身边亲近的人说:“再过五十年,会有一圣人出世,那时,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五十年后,果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即帝位后就召孙思邈入京城。当唐太宗看见已经七十多岁的孙思邈,容貌宛若青年,便感叹道:“看见你,我就明白了,有道之士实在应当受到敬重,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真是有的,不是虚言啊!”太宗再三要授他爵位,他坚辞不受。唐显庆四年,唐高宗请他做谏议大夫,他再次坚辞不受;上元元年,他请辞还乡,唐高宗特赐良马,并把鄱阳公主的城邑也赐给了他。

在李世民执政期间,孙思邈四处云游,大显他的医疗神迹为他人治病,济世救人。并且收纳徒弟,还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极其珍贵的医药书籍。为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和所呈现的太平盛世尽了自己应尽的力量。

孙思邈的这段寓言故事就暂时给大家介绍到这,下面为大家解读一下这段历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目的是帮助朋友们能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的传统文化。

修道之人琴棋书画无所不精

修道之人琴棋书画无所不精

一,不是借病

我们有些朋友可能看过这段历史故事,有些作者可能是受到了无神论的影响,再加上对修行这一领域不甚了解,所以往往给孙思邈的真实历史加上了一些错误的名词。

比如说: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等等都邀请过孙思邈做官。很多作者都这样写到:孙思邈是“借病”不受或“借病”推辞。这个词语如果让一个懂的修行的人一看就知道是错误的。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孙思邈是一位修道之人。在我们中国有这样的成语:鹤发童颜、身轻如燕。描述的就是修道人的形象。这一点我们从一些影视作品的武打片中也可看到一二,虽然存在艺术上的加工,但还是能反映出一些修道人的真实面像。大家想一想修道人是这样的一个身体他还会得病吗?那绝不可能!如果谁要说修道的人得病了,那真成了天大的笑话。

另外,我们都知道,修道之人主要是以修真为主。他们最注重的就是,“说真话、办真事,最后修成真人”。我们从古书或影视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最后修成的尊称是张真人;而孙思邈后人也称他为“妙应真人”。

说这些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修道之人是不会说谎的。如果他不想做官,他会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但绝不会称自己“有病”,或者说自己“年老昏花”。因为这不真实,是在变相的欺骗。

不做官,只是四处云游,济世救人

不为做官,只是四处云游,济世救人

二,当郎中而不做官

我们上面谈到了,曾有多个皇帝邀请孙思邈做官,却都被他谢绝了。为什么呢?因为孙思邈是修道之人,修道之人常说一句话叫:金钱如粪土,名利如浮云。所以他是不会贪图人间的金钱名利的。

那有朋友可能会说:你说的不对!历史上有很多修道的人都是当官的。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等等。是的,说的没错!可是我们要清楚,这些人都是带有使命的,也就是他们的师父让他们下山是为了辅佐君王打天下的,要想辅佐君王,那就必须在君王身边做官,这是他们的使命所在,不得已而为之!

而孙思邈他是没有辅佐帝王的使命,所以他就不做官,而是在人间当郎中到处行走,做济世救人之事,就如同和尚拿着钵到处化缘一样,四处云游。这可能就是他的修行之路!

三,为什么会预言

我们开篇就谈到了孙思邈的预言。有的朋友可能会问:孙思邈是搞医学的,怎么还会预言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他是修道之人,修道之人只要修到了那个层次,达到了那个境界后,自然就会出现这些功能,就能讲出这些预言。

我们现代的科学已经证实了,人类有6种特异功能的存在。其中有一种叫作宿命通功能,就是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和将来,甚至可以知道人类社会的变化。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一千多年前的姜子牙,还有诸葛亮、刘伯温、袁天罡等等,这些人都是修道之人,他们都是有宿命通功能的。就能看到人类社会的变化,所以他们才会给后人留下警示的预言。

而这些特异功能,他不是像人类认为的,通过刻苦学习才能学到手的,不是这个概念。他是要提高人的道德标准和思想境界的,只有道德升华上去了,这些功能才会出现。

孙思邈在给后人下的《千金要方》的卷首就论述了《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把医德就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强调为人治病,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还强调以德养性、以德养身。

为什么中国古代用草药和银针就能成就一位大医学家,而现在的医生为什么不行?就是因为现在的医生根本就不讲医德,达不到那种高尚的思想境界,所以就不配拥有那么高的医技。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伟大的一代君王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

四,助太宗一臂之力

孙思邈曾讲到:“再过五十年,会有一圣人出世,那时,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为什么孙思邈要助唐太宗李世民而不助其他君王呢?中国古人讲:一朝天子一朝臣。也许这就是孙思邈的使命和他与李世民的缘分所在吧!

十一月 27, 2021 / by / in
人懂得报恩 难道动物也知道报恩吗?

在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讲到了这样一个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现在有些人,特别是一些中国人,由于受到中共无神论、进化论的长期洗脑,再加上传统文化被中共摧毁,使得很多中国人已经不相信善恶有报了,那就更不会相信动物也会报恩了!

那么动物到底会不会报恩呢?就请朋友们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可能会得到一些启发。

深山老林里采药

深山老林里采药

猛虎报恩

在我国古代治病的方法很多,什么草药、针灸、推拿、点穴、刮痧还有祝由科等等,但是最普遍的还是草药治病。所以无论我们从古书的记载看,还是在影视中都可以看到,那些老中医都是亲自要到深山老林里去采药的。

深山老林那是什么场所呀!那是动物们弱肉强食的地方。到了那里可以说什么样的飞禽猛兽都可能碰上,而那些老中医们出去采药时只是背个药娄,拿个挖草药的镰刀。什么弓箭刀枪之类的都没有,那更不用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抢了。

什么都没有,那他们是如何抵御这些豺狼虎豹的呢?

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的那些大医学家,很多都是修道之人,修道的人身上都是带有特异功能的。所谓的特异功能,就是指有超越一般常人的能力,这种能力就可以很轻松的制服那些猛兽。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气功在我国非常的盛行,出现了许多的特异功能者,许多孩子可以用手、耳朵等等部位识字;也有的能展现出其它的超常本事。这些超常的本领当时都得到了科学界的证实。

当然人有什么超长的本领,人的这双肉眼是看不到的,肉身也是感觉不到的。而那些在深山里的动物,它们却可以看的到。所以当这些动物发现有特异功能的人来时,躲避都来不及,那还敢过来攻击?根本就不可能!但也有特殊的。比如,在历史上就流传着大医学家孙思邈与老虎相遇的一个故事。

孙思邈给老虎治病

孙思邈给老虎治病

有一天,孙思邈采完药,正在往回走的路上。突然一只老虎拦住了他的去路。如果是一个普通人遇到这个事,可能早已吓得是魂飞魄散。中国人常讲这样一句话:艺高人胆大。而对于修道之人孙思邈来说,一点都没有惊慌,他知道老虎的到来一定是有求于他。果然老虎半跪两条前腿,连连给孙思邈叩头,然后又张开大口给他看。

孙思邈看到老虎瘦骨嶙峋的身形,又看到老虎的这些超常的举动,断定老虎是生了病,是来找他看病的。于是孙思邈就上前去检查,发现老虎的咽喉处肿胀很厉害,细看有一根骨刺横扎在咽喉上下两端,于是孙思邈用自己在师父那所学的本领,很轻松的帮老虎拔出骨刺,割除烂肉,然后把药再上上。一切完事后,老虎掉转头就跑走了,孙思邈并不介意它的失礼举动,只是微微一笑。因为一个修行人做好事,帮人治病是不图名,不图利,也不图回报的,这就是一个修行人的道德修养!

可是当孙思邈走到山脚下后,又看见那只被他治好的老虎迎面跑来,老虎跑到他面前,放下嘴里叼着的东西,连连给他点头,然后几步一回头地走远了。他拿起老虎放下的东西一看,原来是鹿胎膏,这可以说是药中至宝,打着灯笼也难寻的治病瑰宝。孙思邈明白了,老虎是在报答他的救命之恩。

故事讲完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动物也是能分辨善恶,懂得报恩的。有的朋友可能还是不信,认为动物都是过着弱肉强食的生活,极其的凶残。怎么可能还会报恩呢?

其实人和动物的本性是一样的,都是善良的。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佛教中就讲人有六道轮回之说。什么意思呢?就是今生你是人,下一生可能轮回成动物了,当然这是佛教中讲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人和动物的本性就没有任何的区别。至于说弱肉强食那是动物的生存法则,就像人要吃肉一样,总不能说这个人杀了鸡或者杀了鱼,就说这个人残忍、不善了。其实吃肉也人生存的一种方式,跟人的境界、道德修养没有关系。

细心的朋友可能还会发现故事中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老虎是怎么知道孙思邈是医生的?

每个人身上都会发出不同的光色

每个人身上都会发出不同的光色

在这里我想跟朋友们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会发出光来,不同境界的人,身上发出光的颜色、亮度都是不同的。发出的这些光,我们这双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我们能借助现代的科学仪器就可以看的到。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在这里就不是在讲迷信了,是吧!

那么动物它是具备了一定的先天本能的,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特异功能。它就可以从人身上发出光的颜色辨别出这个人是干什么的?有什么样的本事?此人是善是恶,是淫邪还是正人君子,那些动物都是可以分辩得清的。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喜欢这个故事的朋友看完后请留言或点个赞吧!

十一月 20, 2021 / by / in ,
为什么孙思邈的草鞋是八斤半而不是九斤呢?

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儒、释、道”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交相辉映,闪烁着他们的辉煌。

如今在我们国家所流传下来的那些古代名医,他们济世救人的神迹都印证了在中华大地上神传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在我国隋末唐初的一位大医学家孙思邈刚出道时的一个故事。

孙思邈是我国陕西耀县人,从小就与一般孩子不同,聪慧好学并且一心向道。到了他18岁的时候,就出家到陕西终南山修道。

道家修行之地

道家修行的场所

说到修道,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可能会认为,那些出家人都是没有志向、没有抱负、没有理想的人;或者是遭受了精神打击后的人,这些人是不值得让人去尊重、崇拜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呢?是因为中共毁灭的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强制给中国人灌输了无神论和它的党文化,使得中国人无法了解到真正传统文化的内涵。另外,因为在我们中国现在的和尚和道士,都不是真正的修行了,每天早上起来不是先拜佛拜道,而是先升国旗;每天不是捧着经书在学习,而是捧着中共党章和习近平理论在学习;每天不是在遵守着清规戒律,而是花天酒地的在世间享乐等等。这样的出家人能不让人鄙视吗?

可是在我国古代可不是这样的。古代的出家人是受人尊重、羡慕和敬佩的,哪一家儿子出家了,那这一家人,甚至他的亲朋好友都会感到无比的荣耀。

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谁想出家就能出家的,都是有很高要求的。在我国古代的本土教,道教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师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师父。”什么意思呢?就是道家师父要看这个人的德行、悟性、慧根等等能否达到他的标准和要求,达到了他才收你当徒弟,达不到他根本就不会收你。

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要求呢?是因为这些出家人要学习的理论知识是超越人类的,因为是神传文化嘛,当然还会有神迹的存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特异功能或神通之类的。如果一个人达不到那个标准,就不可能得到这些超常东西。

由于孙思邈的慧根极好,他的师父就相中了他,收他当了徒弟,教他功夫。当然在山里修道,那苦吃的是相当的大,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了的。多年的刻苦学习使孙思邈学成了师父教给他的本事,但必须还得到人世间去磨炼一番。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下面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济世救人

药王孙思邈济世救人

八斤半草鞋的故事

当孙思邈完成了他在山上的学业后,他的师父要求他把学到的本事去到人世间济世救人。于是孙思邈与他的师父含泪拜别,下山来到了人群之中。

来到之后不管他走到哪里,无论它处于什么样的善心,都无法把任何一件事情办好,而且一出手给人治病,病人就死。人们不断的在指责他、侮辱他、谩骂他、后来简直像躲避瘟疫一样赶他走。他不但要忍受风餐路宿的苦难,更要承受人们风刀霜剑的折辱。有一天,他终于承受不住了,便含泪回山向师父一诉苦衷,师父没有责备他,只是含笑在鼓励他:让他不要灰心,坚持住,说等你的草鞋长到八斤半重的时候一切都会发生改变。

虽然他对师父的话还无法理解,但也无可奈何。就这样孙思邈再次拜别师父下山了,同样又经历了一些以往的遭遇,但他记住了师父的话,不灰心、不气馁,在苦难中激励自己。

师徒告别

洒泪与师父告别

有一天他在赶路时经过了一个涝泥塘子,在过塘时把草鞋几乎都拽碎了,好不容易走出了塘子,一看自己脚上的草鞋沾满了泥土,变的又肥又重,没办法也只好穿在脚上。过不多时, 忽然一队送殡的伴着哭声经过这里,抬着的棺材里还往外滴着血。孙思邈走过去仔细观察一下血迹,心里顿时明白了人还有救。所以就追上去高喊:“站住!站住!人还有救,人还有救……”人们都以为他是个疯子在说胡话,他让人们把棺材放下,人们就是不听他的。因为当地有个习俗,出殡途中放下棺材会不吉利的。没办法,他只好边随着走边说:“人是难产死的对不对?不但孩子没生下来,大人也流血不止疼死了,直到入棺出殡还滴着血,对不对?这人还有救,赶快放下棺材,不然就来不及了。”人们听他说得全都对,就像亲眼看见了一样准,因此就相信了他,于是便放下了棺材并将它打开,让他治。孙思邈拿出一根银针,找准产妇的穴位扎了进去,时间不长,便听见产妇 “啊”的一声醒了过来,众人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惊呼起来,正在这时,又传出了孩子的清脆哭声,大人和孩子都得救啦!人们几乎欢呼跳跃起来。自此以后,,一根银针救二命的事迹被人们广泛传为佳话。

人们简直像供奉神明一般地把孙思邈请回家,全家人是谢了又谢,拜了又拜,不知道怎样盛情款待才能报答这救命之恩。

第二天,孙思邈执意要走,全家人苦留不住。送一些银钱作谢礼,但他也坚拒不收,只收下了一双新鞋。产妇的丈夫想把旧草鞋扔掉,孙思邈却怎么也舍不得,找了杆秤把鞋一称正好是八斤半,他一下想起了师父跟他说的话。说来也神奇,从那以后他看病真是手到病除。当然“草鞋神医”的名声和它的神迹也越传越广。

这段故事讲完了,也许有朋友可能还会问:既然孙思邈在山上已经完成了学业,那为什么到人世间还要遇到那么多的麻烦?为什么要等到草鞋八斤半的时候才会有好运?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也不难,因为孙思邈是修行之人,虽然他在山上的学业完成了,但是在人间的磨难这一关还得过。我们一定都看过《西游记》的电视剧吧!为什么唐僧师徒几个在人间必须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差一难观音菩萨都要给补上。就是因为他们在修炼,只有经历了这些才算是修成。就是这个道理!

孙思邈的师父说,等你的草鞋重达八斤半时,就时来运转了。(图片来源:Adobe-Stock)

孙思邈的师父说,等你的草鞋重达八斤半时,就时来运转了。(图片来源:Adobe-Stock)

那为什么是八斤半而不是九斤呢?我们都知道,在人间,九是最大的数,所以我国历代的皇帝都被称作是九五至尊。所以只有皇帝才配用这个九子,而孙思邈所遇到的事就不能在九上了。

那么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可能是孙思邈的师父在暗示、点化他,告诉他的医学技能只能达到八斤半,而到不了医学的最高境界——九斤。这就是在警示他,不要自满,不要骄傲。中国人不是常说的一句话叫:长江后浪推前浪吗?也许将来会有后人超越他的医技。

十一月 18, 2021 / by / in